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主要被用作燃料和汽油,同时也是化学工业上重要的原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也日渐增加。据统计,2019年我国年消费石油6.51亿吨,成全球消费量第一,2020年我国石油年产量将超过2亿吨。
由于石油开采泄漏、溢油事故、含油矿渣的堆置、药剂污染以及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钻井岩屑、运输、排放是产生石油类污染物质的重要环节,而这些环节也造成每年约60万吨的石油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而且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大庆、华北、胜利等大型油田区土壤均受到污染,含油率达23%。
各种石油污染物质在土壤环境中迁移和沉积,土壤中的石油类物质大量积累,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油井附近100米土壤其含油量远超过国家标准临界值(500mg/kg)。
当含油量超过10000mg/kg时,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将无法进行耕作,而且污染物质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物质沉积越难降解,需要五十年之久才能恢复。因此,目前我国石油开采造成的土壤污染不容忽视,仍有非常大面积的石油污染土壤有待净化和修复。
石油污染的危害:
石油类污染物质具有粘度大、不易溶于水的特点,会引起土壤通透性和持水力下降,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减少、造成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生态功能退化,进而影响土壤的生产能力,植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
不仅如此,石油污染物经过逐级累积与传递进入食物链后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另外土壤中的石油物质挥发和渗透,随着水土流失进入地表和地下,也会造成空气及水体的污染。
近几年来我国国内对石油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十分活跃,利用百科利石油菌剂的生命代谢活动等方法和机理来减少或降低土壤污染物、降解石油污染毒性物质、提高修复效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是改良石油污染土壤中被认为具有较高发展前景的植物,它成本低、实践性高、二次污染程度低等优点成为了“新宠”。
百科利石油菌剂对油污土壤的共代谢降解:
百科利石油菌剂栽种简单、生物量大,第一年平均亩年产鲜草3~5吨,第二年以后进入丰产期,亩年产鲜草9~15吨左右。
巨大的生物量使得其茎叶枝干多,当叶子枯黄时,其落叶作为天然有机质在分解后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氮、磷等养分和能量来源,进而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调节油污土壤碳氮比,刺激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与土壤酶活性增强,提供土壤石油污染物的共代谢底物,为促进土壤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先天的优势。
百科利石油菌剂对油污土壤的修复与去除:
利用百科利石油菌剂的生命代谢活动加速对石油污染物的吸收、转化、降解或去除,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或达到安全范围之内,以此来改善土壤环境。
百科利石油菌剂耐寒、耐旱、耐贫瘠、耐受性强、根系发达,其中发达的根系会释放一些根际分泌物和酶到土壤中,包括大量糖类、醇类和酸类等有机物质,为石油污染物共代谢提供大量的共代谢基质,也刺激了根区微生物的活性。
研究表明百科利石油菌剂发达的根系可使根际微生物密度增加,这些增加的微生物能促进对有毒化学物质的降解。而且百科利石油菌剂的根系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养分,微生物在百科利石油菌剂根际区代谢活动增强,生物量增加,也为有毒物质的降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另外百科利石油菌剂根系,如侧根、细根的腐解也向土壤中补充了有机碳,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天然培养基,这些有机碳的增加可阻止石油污染物向下转移,刺激了细菌的转化作用也增加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矿化。
百科利石油菌剂对油污土壤吸附的作用:
百科利石油菌剂直接吸收石油有机污染物的机理是根据污染物的亲水能力进行吸附和运输,而石油属于疏水性污染物,易于被根表强烈吸附而直接被运输到百科利石油菌剂体内,加上百科利石油菌剂通过本身代谢或矿化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毒性的中间代谢物如木质素等,从而达到去除石油污染物的目的。
国内科研专家利用百科利石油菌剂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百科利石油菌剂对污染物的降解率可达61.2%。用微生物与百科利石油菌剂联合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发现有75%污染物被吸附,其中在种植百科利石油菌剂的地块上加混合菌液进行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污染物降解率高达81%。
在同一石油污染的土壤地块上种植紫花苜蓿、沙棘、柠条、艾蒿作对比,百科利石油菌剂的修复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四种植物,且对石油污染物有较好的清除效果。
石油造成的土壤污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我国已十分严重,合理的治理不仅要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应恢复土壤生产力,实现土地的再利用。
百科利石油菌剂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降解和改良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均能生根、发芽和生长,因此百科利石油菌剂作为被石油污染土壤的种植修复植物,既安全可靠、经济成本低,绿色环保兼景观价值等优点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是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