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驱动+商业模式 土壤污染防治这条路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 : 2021-08-21
“相比大气PM2.5污染的明显,土壤污染的严重性无法直接感受到”,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伟在会议中说道,“实际上,土壤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且治理起来的难度、投入、时效比大气污染治理难得多。”
直接的一点,土壤是农作物的根本,一旦污染,粮食安全就无法保证,民以食为天,也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另外,土壤对维持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发挥着作用,地球上很多生物都依赖健康的土壤,牵一发而动全身,用在土壤修复保护上也不为过。
2019年6月1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会议中强调,要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谁牵头谁负责”原则,从四方面入手,即抓重点、抓进度、抓示范和抓规划,扎实推进目标任务,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接下来的任务是进一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进程,实现高质量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的实施。
业内人士认为,2019年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分水岭,“土十条”实施后,势必会驱动行业向“规划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回首过去,2006年7月,我国首次启动了全国污染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14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受到立法高度重视,同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在2015年和2016年两年里,河北、福建、湖北和湖南等地相继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16年,土十条正式公布,后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另外,正如下表所示,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等也越来越完备,涉及评价、监测和管控等方方面面。
造成土壤污染重要因素就是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和工矿业,土壤修复当然会重点从这些方面入手。说到土壤修复,地域性是其中明显的特点。南方的土壤修复工程数量会明显多于北方,而不同流域、地区土壤修复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见下表:
在土壤修复上,国家除了规范污染防治法规外,对其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根据统计,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数超100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了20多亿元,增幅超过了大气和污染防治,2018年基本上与2017年预算数相同。那么,土壤修复的模式主要有哪些呢?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产业生态不完善、主流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但综合来说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2018年修复市场规模超百亿,其中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合同额占一半以上,约70亿元,土壤污染仍属环保领域的蓝海,未来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矿山治理修复和流域综合治理等这几个细分市场将成为尤为突出。